第三十四章 家乡风貌-《烟火岁月》


    第(2/3)页

    林家庄的山地,从五百多年前开垦以来,一直是旱地,靠天吃饭,亩产不高。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农业学大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指引下,月光县西南部山区开始兴修水利。起初,林家庄也在半山腰修建了几个小型水库,在村西修筑了拦河坝蓄水。由于规模有限,只是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大规模浇灌耕地,还是不够用。所以,引张河湾水库的水,来浇灌土地,就成了当时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在山区修建水渠,难度可想而知,需要大量架设渡槽和开凿山洞。按照规划,林家庄村西是西跃渠的主渠,村庄南北山腰的两条水渠,是往村里引水灌溉的支渠。而村西五里长的涵洞和三百米长的引水渡槽,就是引水的必经之路。

    当时咱们还不是基建狂魔,最先进的打洞机器就是手持凿岩机。村里参加打洞的人们实行两班倒工作制,每天的进展都成了当时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是村里当之无愧的头号新闻。记得有一次,在打洞过程中,洞顶石头掉落,砸伤了一个村民的腿,造成了终身残疾,让大家更直观感受到了凿洞的艰难和危险。

    经过两个冬春的努力,五里长的山洞和三百米长的渡槽终于完工了,村里人欢呼雀跃,敲锣打鼓庆祝这一历史性工程、历史性时刻。

    现在想起来,制度的优越性,在兴修水利工程上,真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那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大力协同搞联动。这条水渠,至今还在造福当地的人们。

    这条渠,是定时放水灌溉,不是全年通水。所以,村里的水库就有了大派场。南北半山腰的支渠,就像两条婉转延伸的长龙,把村庄紧紧环绕。浇灌时错时开闸浇地,同时也把村里几个小水库注满,以备平时日常生活取用。

    记得小时候,在不放水的季节,林秋水他们五六个小孩,要去穿越五里洞。有一个岁数大点的玩伴,从家里偷拿出了手电,在村口集合后,他们就往西面的深山沟走。林秋水他们十一小队西涧腰的耕地就离五里洞不远,每次来这里下地干活,都要经过五里洞。虽然也曾好奇地在洞口张望过,但是里面黑咕隆咚,只能看见那边半月形、碗口大的出口,终究没敢钻洞。

    这次几个小朋友约好一起钻洞,林秋水心里一直敲小鼓,但为了逞能不露怯,就没有打退堂鼓。

    来到五里洞,大家兴奋地往里走。刚走不远,手电聚光,照到地上只是一个红点。人们有些害怕,有人提出退回去。还是那个岁数大点的小孩提出,几个人并成两排,挽着胳膊前进。果然,互相壮胆,边走边说,畏惧之心大减。好在,水利工程质量相当可以,走一段,就有斜井,阳光能照进来一些。而且,地面十分平整,不用担心绊脚。他们一直紧盯出口,看着出口的形状由碗大,到盘子那么大,再到脸盆那么大,终于,在看到洞口像井口一样大时,人们心里更加有信心,不再焦虑和担心。跑出洞口的那一刻,几个人都欢呼跳跃起来,庆祝穿越山洞成功。洞子的这边,他们都是第一次来,属于另一个乡镇的支沙口村。

    大家准备不足,虽然不知道几点,但是大家感觉应该快到中午吃饭点了,一个个肚子咕噜噜叫。可是,没有地方吃饭呀!实在饿了,就摘些酸枣野果之类的吃。大家商量,休息一会,就翻山越岭往回走。可是,谁也没有来过,谁也不认识路。只是七嘴八舌议论村子的大致方向,就往回走。

    荒山野岭,连个问路的人也找不到。林秋水他们相约,都紧盯村里的标志建筑耐火砖厂的高烟筒,因为那是最好辨认和判断的。一会走错了村,一会翻错了岭,到黄昏时分,终于看到了烟筒,别提多亲切,别提多高兴了。除了早上吃过饭,一天没有喝水吃饭了,大家顾不上疲累,都快速向自己家跑去。一进院门,林秋水母亲就又责怪又担心地说:“都一天了,上哪玩去了?中午怎么也不回来吃饭?”当听说去钻五里洞刚回来时,母亲又惊讶又害怕,一边赶紧端饭让他吃,一边在旁边数落。这时的林秋水,什么也顾不上,只顾干饭了。

    这次钻五里洞的经历,成为林秋水少有的一次冒险经历,让他至今都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南山,林秋水小的时候叫琳琅。琳琅是精美的玉石,古人写诗都用它形容好东西,“移将阆苑琳琅树”,想想都雅致。山上满坡都是黄栌、松柏,秋天红叶飘着香,叫琳琅十分贴切。后来搞旅游改叫南山,倒像是把珠玉换成了普通石头。

    家乡的南山,到了金秋十月,分外的灿烂娇艳。

    山腰下是层层的梯田,栽满了各样的果树,树上结满鲜红澄黄的苹果、晶莹透亮的柿子和墨绿的核桃;半山腰修筑的水渠,恰如一条巨龙,蜿蜒延伸,时隐时现,玉带缠绕,盘山飘舞;

    山腰以上长满株连根合的黄栌,漫山遍野,随风摇曳,争奇斗艳,美妙妖娆。远远望去,好一幅国色天香、五彩缤纷的锦绣画面。

    黄栌出身于山野,自然而形成,无人浇灌呵护,生命力不得不顽强,才能生存下去。

    生长于贫瘠,根基无沃土,天然风摇寒袭,身姿不敢不低柔,才能成长起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