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朝堂争议-《大宋嫡子》


    第(2/3)页

    三人愕然抬头,旋即低眉垂目,讷讷地说不出根话来,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甚至是压根儿就不能回答。

    其中倒是有一人好容易鼓起了勇气,嚅嚅着小声辩解:“士卒染上疫病的人数,臣等只是猜测是而已,圣上何必对这些细枝未节如此计较呢?不管染病士卒是多些还是少些,疫病在军中横行总是不错的……”

    他话还没说完,便被赵匡胤的哈哈大笑打断,有若洪钟一般的笑声在朝堂大殿中回荡,震得众人无不心头惴惴。

    每个大臣都看得清楚,赵匡胤笑声很大,但脸上并没有丝毫的笑意。

    “细枝未节?禁军乃是我大宋的根基与社稷的根本,国事之重,莫重于禁军。”赵匡胤敛住笑意,凝视那人:“你竟然说禁军事务只是枝节?你们做臣子的竟然瞒着朕这个天子往禁军里伸手,这也叫作细枝未节

    吗?”

    说到这里,赵匡胤停顿了一下,脸上似笑非笑:“朕的这个儿子做事很有预见,他一早便猜到,朝堂上可能会有人对他挑剔寻畔,因此他除了发给兵部的军情塘报之外,还让信使带回了一封书信,信中把诸多军务详情都写明了。在这其中,每日染上疫病士卒之数,恰好就是你们三人所说的数目。”

    说完后,他转过头盯着那位试图狡辩的大臣,森然道:“所以,朕心中实在颇为好奇,你们三人是如何知道的?莫不成你们三人是偷看了天水郡王写给朕的书信不成?”

    那人立马像霜打的茄子似的蔫了下来,其他二人也把脑袋埋得低低的,丝毫不敢与赵匡胤的目光对视,似乎是生怕了遭了池鱼之殃。

    但赵匡胤显然并不打算就此放过他们,冷冷扫视了他们三人一眼,森然道:“回答朕的话!你们是如何得知的军情,”

    那三人连最先站出来挑头的黄尚书,都仿佛一齐被烙铁烫到似的,不自禁地哆嗦了一下。

    朝堂上微微有些骚动,几十道目光刷地一下投到了始终未发一言的赵光义身上。几乎每个人用屁股都能想得到,这一定是赵光义在南征大军的将校中安插了亲信,有人暗地里派回信使,把南征大军的种种情形报给了赵光义,像这种情报打探必然是事无巨细,必然是比起正式的军情塘报来得详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