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川藏进青藏出,开始也是结束,这是-《环球旅拍家》


    第(2/3)页

    骑行和徒步进藏的驴友,则用它当作磨练心志的一条人生之路……

    当一条路充满了意义,它就变得不再普通和平凡,就像318国道,已成为一种精神寄托。

    而从四川进入雪区的第一站,便是芒康。

    这算是交界处了。

    开在这条路上,天是蓝的透彻,云是成团的锦簇环绕。

    境内层峦叠嶂,多峡谷,地形复杂,川藏南线和滇藏线便在芒康会合。

    可以说这里是国内唯一保持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这里有着盐井和古盐田。

    芒康盐井古盐田已有1300年历史,位于芒康盐井澜沧江东西两岸,是我国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

    距芒康120多公里,盐井生产的盐以澜沧江为界,澜沧江东的纳西、上盐井盐田生产黄盐,澜沧江西的加达、曲孜卡生产红盐。

    澜沧江两岸的斜坡上,有平房建筑群,房顶上铺着一层晒盐,这便是盐田。进入盐田,可见房顶上洁白的盐晶,房屋内的钟乳晶盐,好像水晶宫。

    盐业是当地居民的主要副业。盐井盐业生产方式是最原始的晒盐方式,使用原始生产工具,靠天然风干。

    盐民从澜沧江畔的盐卤水井中,用木制筒背回卤水,倒入各自的卤池中风干进行浓缩,再倒入盐田风干,结晶成为盐。

    当然,在这里对于陈晚安而言,可以观赏到手工制盐的全过程,还可以看到独特而原始的生产工具、勤劳朴实的盐民和淳朴的民俗风情。

    这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而最让陈晚安好奇想去的地方就是整个雪区内唯一的一个天主教堂就在这里。

    盐井天主教堂。

    让盐井闻名于外的不仅仅是盐田,还有国道214线旁,已在此静静的伫立了160年的西藏境内唯一的一座天主教堂。

    这间天主教堂全名为:圣母敬教之佑堂,1855年由法国传教士创建。

    教堂所在地百分之八十的村民的信奉天主教。

    毕竟雪区的布达拉宫可是佛教的圣地……

    这有点让陈晚安觉得有趣了。

    当然了,当陈晚安亲眼见到这个教堂的时候也着实笑了笑。

    这座教堂充分体现出浓厚的藏式风格,和许多当地民居一样,也是平顶的藏式建筑,乳白色的墙身更显窗台色泽艳这座教堂充分体现出浓厚的藏式风格。

    与外观不同,内部装饰呈圆形的西洋风格:哥特式高大拱顶。

    明亮的玻璃长窗,两侧天板上彩绘《圣经》故事,正中央是被钉在十字架上受苦受难的耶稣。

    传说当时的雪区****不允许其它教派入侵,传说邓得亮神父直接向当地的政府要求一张牛皮之地,用一牛皮纸地和一牛角水把整个上盐井都圈了进去。

    ……

    当然这种宗教之间的故事陈晚安顶多是看看并不是很感兴趣。

    而吸引陈晚安的自然是这里的美食。

    盐井美食加加面。

    据说吃的不是美食,也不是面,是乐趣。

    加加面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相传公元1265年,八思巴接受元朝封赠返回雪区,途经盐井地区,当地以加加面供奉。

    为了敬重上师,调和上师食欲,厨师以小碗面敬奉。

    八思巴一下吃了好几碗,并大赞其鲜美。

    从此,盐井加加面以小碗“加、加”的方式流传下来。

    而这个习俗沿袭至今,就有了盐井家家面的饮食传统,尤其过年必须要做。

    在盐井餐馆很多,但“加加面”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最受欢迎的就是卓玛的店。

    牦牛骨熬汤,青稞做面,每碗面只有一口,来卓玛店吃面的人很多,创下147碗最高纪录的那位小伙是一名骑行者。

    在他到来之前,该店的最高纪录是125碗,知道此事后,他便奔着这个纪录来芒康。

    卓玛家的店有这样一个规定,但凡破了该店的最高纪录,同行之人所吃的面均免费。

    不过,147碗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陈晚安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恐怕零头都费劲吧。

    据说挑战开始时,卓玛家的姑娘们会放起欢快的藏歌,食客不停的吃,姑娘们就会不停的加面,餐桌上的小石子就是用来记录吃了多少碗面,只要打破纪录,就能免费。

    但是陈晚安觉得就算是自己和林清晨顾奈儿三个人一起吃都无法破记录才是。

    ……

    当然,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婚姻节。

    这是个当地特殊的节日。

    加达村在每年藏历新年初六都要举办婚礼来取悦山神,否则,来年村里会发洪水,给村民带来灾难。

    结婚节因此得来并流传千年,成为雪区传承千年、独一无二的婚礼习俗。

    据说这婚姻节期间,全村热闹非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