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墨剑看看完颜常兴在看看杨戬,完颜常兴的样子就像是没有听到这句话,而杨戬则是一句话也不说,乖乖的跟在完颜常兴身边,完全就是一个三好学生的样子。 其实在一开始讲关于杨戬的故事,杨戬一句话都没有说,也没有说记载的对,也没有说记载的不对。 “好叔叔给你们讲讲我们华夏历史记载的关于杨戬的故事,其实杨戬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任务,我是这么认为的,”墨剑摇头晃脑的说着。 “对了那会讲到哪里了?”墨剑回头看向了洪桩。 “李思纯亦有相似的见解,但他推测灌口二郎最初应是羌氐族的牧神兼猎神。射猎必须携带弓矢与猎犬,故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明朝小说中二郎神驾鹰牵犬的造型,或由此嬗变。 何以知道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呢?这个问题甚至引出了二郎是外国神祗的创见。”完颜常兴回一声。 “对“听潮阁”更新最快,全对是这里,你瞧我这记性,”,墨剑拍了一下头说着。 “怎么了,你头疼还是怎么了,”说着剩下的八个就去摆着墨剑的脑袋看。 “滚!讲故事讲故事……”墨剑用手打开所有人的手。 “第五种说法就是外来神祗说。 《十国春秋》记,五代时,前蜀王衍“被金甲,冠珠帽,持弓矢而行。百姓望之,谓如灌口袄神”。唐末五代时灌口便有被甲持弓的神像,就是由这条史料获知的。《说文新附》释“祆”,称:“祆,胡神也。从示,夭声。火千切。” 有人考证此“袄神”即波斯的拜火教神祗,而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确有火崇拜,故推测二郎神之原型应是隋唐时从西域传进中国的波斯神灵,其后才逐渐本土化。张政烺则认为它是从印度进口的:印度神祗中有个毗沙门天王,也称北方天王。天王的第二子名独健,常领天兵护其国界。 佛经中有传说,华夏唐朝天宝元年,大石、康居等五国围攻安西也就是如今华夏的新疆库车县,安西向朝廷告急。安西路远,救兵难到,唐玄宗派高僧不空请毗沙门天王发神兵救援,带兵出征者即天王二子独健,他用体硕如猬的金毛鼠将五国联军的弩弦器械全部咬坏,迫使五国退兵。 其后玄宗便命天下州府都设坛供养天王及其部从形象,独健二郎神的广泛传播当在此时。外国神传人中国,常要经过改造,以二郎为赵昱或杨戬,便是土洋结合式的改造结果,但从元明杂剧中所演二郎神之事迹看,并未消除其原是毗沙门天王之子的痕迹(出自《封神演义漫谈》,《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4期)。 第六种说法呢就是石二郎说。 杨继忠指出,据崔令钦《教坊记》,唐初宫廷音乐家曾根据民间咏唱二郎神的曲调制成《二郎神》词牌,因知二郎神之名在初唐以前就存在,至于李冰次子、赵昱、杨戬等有名有姓的“二郎”,都是宋代及以后人的附会。那么初唐以前就被民间尊奉为神的这位无名无姓的二郎到底是谁呢? 1974年3月,灌口都江堰河底出土了一座圆雕——李冰神石人。石人高2.9米,胸前刻有三行铭文: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水万世焉建宁是汉灵帝的年号“镇水”。这个石人是李冰被当作镇水之神的最早物证。铭文上说石人有三个,另外两个又在哪里呢?1975年1月,距李冰神石人出土处仅37米的同一河底,又出土了一个圆雕石人,高约2.2米,比李冰神石人矮小。 其石质、造型风格、侵蚀程度均与李冰神石人一致,可断定是三神石人之一。至于这个无名神石人的身份,可认为是李冰的侍从之一,另一个尚待出土。李冰是蜀郡太守,按照古制例带侍从。东汉圆雕很讲究对称美,故侍从必定是两个。当时这种侍从叫做“郎”,职责是护卫、陪从、助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