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念怨不休-《龙神异界维和记》


    第(2/3)页

    太上感应经上讲:轻蔑天民。

    他的意思是:恶人做了官,不但不会爱国爱民;而且竟然还敢任意的轻视欺侮天下的人民。

    我分析给你们听听哈:唐太宗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的道德若是积得厚,则永远令人怀念感佩;而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的生活,则国家自然就巩固安全了-所以做君王的,若是有仁厚的道德;则人民归向他,就像归向父母一样啊!我们观察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圣王,都是仁民爱物,视民如伤;爱护百姓就如同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况且是替代君王治理州县的官吏,就更应该要体会这个道理啊!

    关于这个有这样一个故事,你们听下,看看有啥想法:宋朝的郑清臣,生性非常的刻薄寡恩。他当槐里县的县令,虐待县民;等到他任满离开的时候,槐里县的百姓把道路都挤满遮断了,并且向郑清臣吐口水咒骂他;郑清臣就以辖内属民侮辱长官的罪名奏报朝廷,宋真宗就说:‘为政最重要的是在得民心,民心对你的施政,既然是如此的唾弃反弹,那么你在槐里县的施政和所作所为,不用问也就可以知道了!你竟然还敢抱怨,把民众当街侮辱你的事情奏报朝廷,真是太胆大妄为了啊!-郑清臣因此而被朝廷定罪贬官。

    太上感应经上讲:扰乱国政。

    他的意思是:恶人做了官,不但不能爱国爱民,却扰乱了国家的政务,破坏了社会的秩序!

    我分析给你们听听哈:一个国家必须要培养和平的福报,不可以任意的变更法令制度;即使是有所建设和变革,也必须要十分的详细谨慎啊;若只是一个人的私意,想要有所变更,就轻率的提出改革的建议;那么这样就有了一番的施行,也就会有了一番的扰乱损害;况且祖宗所制定完成的法令规矩,各级官吏的奉行,时间已经相当的长久;而且百姓也已经习惯了,感到很方便,何必一定要频频的变更旧有的规定,徒然的扰乱国家的政务呢?

    关于这个有这样一个故事,你们听下,看看有啥想法:唐朝的宰相李林甫,□骑之法;而朝廷的大臣,对于李林甫的这个主张议论纷纷,多持反对的态度;但是李林甫却是极力的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唐朝的国防力量,因为□骑之法推行而一蹶不振了。宋朝的宰相王安石创行新法,而且还一意孤行急切的推行新法;结果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导致宋朝国家的元气,因为新法的推行而大受伤害,国力从此而极速的衰落,这些都是扰乱国政的流弊害处啊!

    太上感应经上讲:赏及非义。

    他的意思是:不能够赏善罚恶,以彰显劝善惩恶的功能,竟然却奖赏到不义的恶人。

    我分析给你们听听哈:赏之为道,目的就是为了要崇尚道德报酬功劳,所以‘赏-是国家朝廷激励劝导人心重要的法令制度;不应该赏而赏的,就叫做非义。所以违背了是非,废弛了法纪,助长了恶行;偏心自私,进用了坏人而换掉了好人,这些的措施作为,最是干犯天怒啊!所以负责爵赏的人,能够不小心谨慎吗?

    太上感应经上讲:刑及无辜。

    他的意思是:刑罚到无辜的好人,使他们含冤受屈。

    我分析给你们听听哈:刑罚的目的,是用来惩罚警惕恶人的,圣人不得已才制定了刑罚;所以刑罚本来就不是吉祥,也不是善事;而刑罚额度的裁量,和犯人所犯的罪,若是相当相称的,尚且还要哀愍可怜他们,因为不明白道理而误蹈了法网;不可以因为破了案立了功而感到欢喜,这样恐怕会弄错了案情啊!所以古人对于刑罚的斟酌裁量,非常的谨慎,详细的审理明查;若是刑罚不当,使得无辜的人受害,这样不只是在审查案件上不公平有缺失,而且也违背了上天好生之德的美意啊!况且杀人者死,法律有明文规定,今天却因为自己的疏失错误而刑罚到无辜的人,所杀的不止一个人而已,而将来受到报应的只有我一个人,那么杀人抵命的道理,不知道应当要如何才能够公平啊!唉!这种的罪业,就算是平时为官公正廉明,尚且不免于在案情胶著疑云重重,或是证据相似的时候,偏差的坚持自己的意见来认定罪刑,而不去虚心详细的明察,因此而导致了后来终身的饮恨后悔;而且无辜被杀的人,一定会怨怨相报紧追不舍啊!何况是那些审查案件漫不经心的官员,那他的果报就更严重了啊!想到这里能不怕吗?

    关于这个有这样一个故事,你们听下,看看有啥想法李龟正担任法官,断狱判案的时间相当的长。有一天,他有事出门,经过三井桥的时候,亲眼看到十几个人披头散发,大喊‘冤枉啊!我是被冤死的啊!-渐渐的走过来*近他,李龟正这时候感到十分的害怕,立即就折返家中。回到家之后,就教诫他的儿子说:‘你们读书做官,千万别担任审判案件论人罪刑的职务啊!我担任法官,因为清廉谨慎畏惧,所以常常因循依照往例来判决,以至冤枉杀死了那么多人,我今天就是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啊!-没多久,李龟正就死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