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四月三日,下午三点。 京城地质大礼堂来电。 “大话西游上座率不足百分之十,准备下映。” 下午三点二十三分。 川省电影总公司来电。 “大话西游差评如潮,上座率不足百分之八。” 下午四点整。 辽省、黑龙江、内蒙、江西. 共计八个省的电影公司要求下映大话西游。 北影厂的会议室里,发行部的人将今天大话西游的上映情况一一汇报。 周星星等人听完后,全都羞愤地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陈时平和中传的宣传团队对此没有太多意外。 在他们的预料中,从第三天开始,大话西游的上座率将会持续暴跌。 不过他们早已经准备好应对的策略。 这个时候应该教他们如何去看懂这部电影了。 通过意见领袖的效应开始全方面解读电影中的剧情、人物、主题等等。 同时也要在各大媒体报纸上开始刊登关于青春、毕业、梦想、现实、爱情相关的文章。 通过舆论将所有人拉到特定的情绪和情景之中。 所以各大院线公司的要求,陈时平全部拒绝。 但是可以下调大话西游的拍片率,但是必须保障在黄金场次保留一场。 全国所有院线的排片率不能低于百分之五。 赚钱的时候,一个个都是陈厂长多给点拷贝吧。 不赚钱就要下映电影,院线也不能一点面子都不给陈时平! 回复各省市院线之后,北影厂的宣发团队也开始推动后面的计划。 四月四日,各省市多家日报同时转载陈时平发表的一篇关于大话西游的文章。 同一时间,关于大学生毕业的话题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当天傍晚,各省市院线回电北影厂,大话西游上座率有所回升。 四月五日,全国多家媒体刊登全国各高校大学生关于大话西游观后感的文章。 当天下午,各省市院线统计后发现大话西游上座率和好评率有所上升,并且有相当比例的观众选择重复观影。 四月五日,清华文学院一名大学生发表一篇毕业季即分手季的文章并被京城日报及多家媒体转载。 四月六日,关于青春、现实、爱情、梦想的文章和诗歌开始频繁出现在多家媒体杂志上。 四月七日,大学生群体中,开始热议相关话题。 四月八日,陈时平在北师大和北电的学生交流会内容被多家媒体转载。 交流会上陈时平多次以大话西游为例表达对毕业季和大学生群体的看法。 四月九日,全国各地多家媒体发表你是否记得大学时的自己、如何评价大话西游中的至尊宝和孙悟空等相关征稿活动。 四月十日 西影厂的厂长办公室里,李厂长正在翻看报纸,想要从陈时平的影评中看出点什么。 今天XA市内的几家电影院都打电话过来,说大话西游的上座已经上升到百分分之七十,并且在持续增长。 一部大烂片的票房为什么会忽然变好呢。 关键是对于大话西游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从一开始的文化垃圾到现在成为年轻人追捧的优作,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只有陈时平最开始发表过关于大话西游的影评,后来关于大话西游的吹捧影评也不多啊。 更没有什么文化名人和影评家参与其中,就是一些大学生写了几篇影评啊。 怎么会忽然口碑反转呢! “难不成大话西游真的优秀?是我们老了看不懂?” 李厂长陷入了自我怀疑,想不明白这其中的问题。 同样想不明白的还有很多人。 特别是各省市院线的人,完全不知道大话西游一开始被观众骂成那个样子,怎么忽然又变好了。 现在的上座率增长的有点离谱,原本下调的排片都有点不够用了。 现在只能再把排片加回去了! 此时操控这一切的幕后团队看到这样的情况全都忍不住开心起来。 不过中传的人笑的却有点心慌。 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有点吓人了。 无形之中操控舆论,扭转大众的认知,强行将一部并不优秀的电影变成一种文化潮流和符号。 最关键的是,他们意识到国内现在的媒体在某些方面也在有意无意的做着和他们相同的事情。 比如意林、读者、知音等等。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