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就比如,我老家人喜爱种大蒜,但每一年过后,都要更换不同的蒜种,否则,大蒜的产量就不会高。” “徐先生在这方面可有研究?” “这……” 徐光启陡然瞪大了眼睛。 他可是资深农事专家,绝非是一知半解的小白,被陈元庆这看似轻飘飘的话一提点,他却是如雷灌顶一般。 忙看向陈元庆道: “陈将军,你的意思是,一片土地,这种作物的种子,每年可以循环交替?” “正是这般。” 见徐光启开始上道了,陈元庆也是大喜,仔细解释道: “非但种子可以替换,肥料方面也是更有讲究的。另外,便是农药。徐先生您是否也会可惜,老百姓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田,成果却多被害虫给吃掉了?” “再者。便是地域和温度的关系。徐先生您可知道,在咱们神州的南方,水稻是可以一年两熟的。而到更南方的安南那边,水稻甚至可以做到一年三熟!” “徐先生,您是大贤,更是这方面的专家,元庆提个不太成熟的建议,有没有可能,咱们中原地区的老百姓,一年也能做到两熟呢?只不过,却是不同的作物?” “这……” 徐光启真的是如同被雷击,彻底醍醐灌顶。 这陈小麻子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 他怎么就没能想到这种事? 虽说陈元庆说的略有飘忽,明显不是特别精通此事,但其中却绝对是可行的! 因为很多作物的发育期,成熟期,并不都是在一个时节。 若是能精准卡对点,绝对是有可能做到一年两熟的。 而一年两熟,对老百姓而言,那真的是救赎一般! … 陈元庆和徐光启一聊起来,便没了头。 两人竟是从晌午后,一直聊到了次日早上,却还是意犹未尽,还没有聊完! 主要陈元庆也彻底对徐光启敞开了,详细给他论述了自己知道的什么肥料,嫁接,育种培育等诸多方面的事情。 特别是‘嫁接’方面。 举个例子。 我们后世所吃的西瓜,都是鲜红的瓤子,大量的水分,又甜又好吃。 但这个时代传入神州的西瓜,却完全是另一个模样。 外皮倒是差不多,却是粉红瓤,里面也是开裂的,微甜,却也微酸,远没有后世的好吃。 后世时,哪怕到了六七十、甚至七八十年代,西瓜的品质也远没有那么好,都是后续一代代培育过来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