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杨宝应书信传情取常德 夏国相兵不血刃占长沙-《三藩反正》


    第(3/3)页

    “啊?应熊地没有逃出来吗?”吴三桂简直不敢相信。

    “嗯。北京全城封城了,世子他为了参加三太子的会议安排,没能及时撤出来。”夏国相神色黯然,回道,“起义事先不知怠的泄露了消息,图海领兵前往镇压,全部被包围了。”

    “那三太子呢?”

    “三太子生死未卜,下落不明。”

    吴三桂内心在深深地自责,为什么没有保护好应熊和三太子,使他们深陷图囫。

    刘玄初见状,只好劝慰说:“事情还没到绝境,世子吉人自有天相,请周王宽心。”

    “是啊,北京那边我在派些心腹,看能不能把世子就回来。”夏国相也说。

    吴三桂在二人的劝慰下,心情平复了一些,问:“刘先生,你说这里满人多吗?”

    刘玄初不解其意,便问:“哪里?”

    “湖南。”

    “不多。出了些驻防的部队和家眷外,基本上没什么满人。”

    “哦,”吴三桂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那为什么我看到还有些人在留着辫子呢?绝大部分老百姓一看到咱们来,早早就欢天喜地地把辫子剪了呀。”

    刘玄初回道:“这是伪清的驭民三策的毒害呀!咱们汉人原先是挺尚武的一个民族,可自从伪清想出了这愚民、弱民、病民的政策来,这时间长了,就有些汉人麻木了,你要不叫他做奴才,他反而浑身不自在了。”

    “岂有此理!”吴三桂一拍桌子,“老夫要好好拔拔这些人的奴性!国相,你这就去拟个剪辫的通告出来,让刘先生看了,赶快张布出去!”

    于是,夏国相和刘立初按照吴三桂的意思,写了一个通告出来,贴在大街小巷:

    为光复冠裳于民更新事。照得衣冠服饰,贵贱攸分,等威所辫。今本镇倡建义旗,廓清海内,首当变易风倦,与民更始,尔等文武官员、绅士居民人等,均属中华之赤子,久思汉代之威仪。今下之日,速宜剪辫,留发包网。所有官帽员领带绶巾小帽,一切悉照汉人旧制,毋得混淆,共敦华夏之风,复睹文章之旧,如有抗玩,军令不赦。敬哉!故谕。

    果然,这条剪辫令一处,那些清朝的遗老遗少们便消停了。整个江南都掀起了一股剪辫的风潮,后面甚至在清政府统治地区,一些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也暗中剪辫。清政府本来自入关以后,严厉推行剃发令。为了方便老板姓都知晓,还编了句顺口溜,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意思是,老百姓如果还想留着脑袋活命,就必须剃发留辫,否则格杀勿论。

    从清朝建国,一直到乾隆末年,马葛尔尼访清的时候,关于这辫子的样式,是有严格规定的,并不像今天清宫戏里演的那样漂亮,头剃半个,留半个,即所谓的“阴阳头”。这种阴阳头是到了清末才出现的。康熙年间的剃头发型,是“金钱鼠尾”,也就是说辫子和老鼠尾巴似的。那老鼠尾巴多细啊,对!就是要细到能穿过一枚铜钱中间的孔,这才算合格,否则还是要杀头的。

    在吴三桂起义之前,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叫“男降女不降,老降少不降,生降死不降。”什么意思呢?我是说你清政府不是强迫所以男人都剃法易服吗?但女人你管不着,还可以穿汉服,留原来的发饰,因此叫“男降女不降”;你强迫大人都剃头,但小孩穿什么衣裳,留什么头,你管不着,因此叫“老降少不降”;你强迫汉人活着的时候都要剃发易服,但死人你管不着,我爱穿寿衣穿寿衣,爱穿丧服穿丧服,叫“生降死不降”。

    在三藩反正期间,清政府被迫对剃发令有所放松,表现在默许少数不投降吴三桂的文化名流,可以不剃发。原因:一来是拉拢人心,分化汉人;二来是执行剃发令的暴力政权被大大削弱,有心无力。

      


    第(3/3)页